1. 根据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
(1) 不随意注意。
①含义。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②引起原因。
A.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B. 个体状态:个体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经验等。
(2) 随意注意。
**①含义。**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②引起原因。
A. 注意目的与任务: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
B. 兴趣:间接兴趣对随意注意有重要作用,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即间接兴趣) 越大越容易维持稳定而集中的注意。
C. 活动组织: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例如:生活习惯良好的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工作;反之,整天处于忙乱状态,当需要随意注意时,会较难组织。
D. 过去经验:与自己知识和经验有关的活动相较于与其无关的活动,更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E. 人格:意志力顽强的人更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3) 随意后注意。
①含义。
有预的目的,又无须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随意后注意一般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②引起原因。
A. 直接兴趣。
B. 熟练程度。
2. 根据注意的品质分为
(1) 选择性注意:
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利用双耳分听实验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揭示人们如何有效地选择一类刺激而忽略另一类刺激, 以及选择的具体过程等。负启动现象、返回抑制现象和注意瞬脱现象反映了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的特点。
**(2) 持续性注意:**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
(3) 分配性注意:
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即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
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