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注意選擇的認知理論
1. 過濾器理論
(1) 提出者:布羅德本特。
(2) 理論觀點:神經系統加工資訊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資訊進人神經系統時要先經過一個過濾機制,只允許一部分資訊通過並接受進一步的加工,其他資訊被阻止而消失了。過濾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無的。該理論又叫「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
(3) 實驗來源:該理論是根據雙耳分聽實驗的結果提出來的。實驗是給被試的雙耳同時呈現兩種材料,讓被試大聲追隨一個耳朵 (追隨耳) 聽到的材料,但檢查的卻是呈現到另一耳朵 (非追隨耳) 的材料,結果被試從非追隨耳得到的資訊很少。布羅德本特提出,進入追隨耳的資訊因為受到注意而被接受,進人非追隨耳的資訊因為沒受到注意而未被接受。
(4) 解釋現象: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2. 衰減理論
(1) 提出者:特瑞斯曼。
(2) 理論觀點:資訊通過過濾器裝置時,不被注意或非追隨的資訊只是在強度上減弱而不是完全消失了。不同刺激的激活閾限是不同的,對人有重要意義的資訊的激活閾限低,容易被激活。例如:自己的名字、警報信號等。
(3) 實驗來源:雙耳分聽實驗中發現,來自非追隨耳的資訊也受到了加工。
(4) 解釋現象:雞尾酒會效應。
3. 後期選擇理論
(1) 提出者:多伊奇和諾爾曼。
(2) 理論觀點:在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所有輸人的資訊都已受到充分分析,然後才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因而對資訊的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這種理論又叫「完善加工理論」、「反應選擇理論」或「記憶選擇理論」。
(3) 解釋現象: "Stroop” 效應。
4. 多階段選擇理論
(1) 提出者:約翰斯頓。
(2) 理論觀點:注意的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在進行選擇之前的加工階段越多,所需要的認知加工資源就越多;選擇發生的階段依賴於當前的任務要求。
小貼士:
四種不同的理論最大的區別是對資訊選擇、加工的方式和階段不同。
(二) 注意分配的認知理論
1. 認知資源理論
(1) 提出者:卡尼曼。
(2) 理論觀點:認知資源理論是從注意如何協調不同的認知任務或認知活動的角度來理解注意的,不同認知活動對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
①把注意看作是一組對刺激進行歸類和識別的認知資源,這種資源是有限的。
②刺激或任務越複雜,佔用的資源越多,當認知資源用完時,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
③輸入刺激本身並不能自動地佔用資源,而是在認知系統裡有一個機制負責資源的分配,可以把認知資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④可利用的認知資源是由喚醒水平決定的。
2. 雙加工理論一一自動化加工和意識控制加工
(1) 提出者:謝夫林。
(2) 理論觀點:
①人的認知加工有自動化加工和意識控制加工兩類。
②自動化加工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可以自動化地進行;意識控制的加工則受認知資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參與,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
③意識控制的加工在經過大量的練習後,有可能轉變為自動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