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觸是一個神經元和另一個神經元彼此接觸的部位。
1. 組成
突觸包含三個部分:突觸前成分 (軸突末梢的球狀小體)、突觸間隙 (一個神經元末端與另一神經元始端間的縫院) 和突觸後成分 (樹突末梢或細胞體內的一定部位)。
2. 分類
(1) 興奮性突觸:突觸前神經元興奮時,突觸小泡釋放出具有興奮作用的神經傳遞物質,使突觸後神經元產生興奮。
(2) 抑制性突觸:突觸前神經元興奮時,突觸小泡釋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經傳遞物質,使突觸後神經元出現抑制性的效應。
3. 原理
神經傳遞物質是神經冲動在突觸間傳遞的化學物質。當神經冲動傳導到軸突末梢,突觸前成分的突觸小泡內儲存的神經傳遞物質釋放出來,經過突觸間隙作用到突觸後成分,改變突觸後成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觸後神經元的電位變化,實現了神經冲動的傳遞。神經冲動在突觸間的傳導又稱為化學傳導。
周圍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
1. 周圍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是聯繫感覺輸入和運動輸出的神經結構,它將感覺器官、運動器官,以及內臟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聯繫了起來。
(1) 軀體神經系統:由與骨骼肌和感受器相連接的神經組成,主要負責傳遞往返於中樞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和骨骼肌肉之間的信息交換。包括 12 對腦神經和 31 對脊神經。
(2) 植物 (自主) 神經系統:主要負責傳遞內臟器官與腺體之間的信息交換。又分為機能上相互拮抗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①交感神經系統,它可以提高機體的喚醒水平,為應付緊急事件做準備。
②副交感神經系統,它可以使機體消除興奮,恢復或維持安靜狀態。
軀體神經系統和植物性神經系統共同活動,協調人的內部狀態和外部行為,兩者的主要區別是,軀體神經系統的活動是隨意的,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活動是非隨意的。
2. 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是神經活動的中心部位,包括脊髓和腦。
(1) 脊髓。
①構成:灰質 (細胞體,在中間); 白質 (軸突,在外部)。
②作用。
A. 脊髓是腦和周圍神經的橋樑。B. 脊髓是神經的通道,能對簡單的刺激進行分析,做出應答性反應,完成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如膝跳反射、肘反射等。
(2) 腦。
①腦幹。
A. 延腦 (延髓):和脊髓相連的部分。延腦裡有呼吸中樞和心跳中樞,又叫生命中樞。
B. 橋腦:位於延腦的上側,是上下行的,是連接小腦和大腦的神經通路。起到橋樑的作用,是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傳遞信息的必經之地,對人的睡眠有調節和控制的作用。
C. 中腦:位於橋腦的上側,是神經的通路,存在視覺和聽覺的反射中樞,瞳孔、眼球等均由其控制。D. 腦幹網狀結構:分佈於腦幹上的網狀結構,是控制覺醒和意識狀態的神經結構。分為上行系統和下行系統兩部分。上行網狀結構又叫上行激活系統,控制機體的覺醒和意識狀態與保持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與維持注意狀態有密切關係。下行網狀結構又叫下行激活系統,對肌肉緊張有易化和抑制兩種作用,即加強或減弱肌肉的活動狀態。
②間腦。
A. 丘腦:是感覺神經的中繼站,除嗅覺外的所有輸入信息都經過丘腦導向大腦皮層。
丘腦是網狀結構的一部分,對控制睡眠和覺醒也有重要作用。
B. 下丘腦:是調節植物神經系統的主要皮下中樞。對於控制內分泌系統、維持新陳代謝、調節體溫等具有重要意義,並與生理活動中的飢餓、渴、性等生理動機有密切關係。下丘腦與情緒也有重要關係,用微電流刺激下丘腦的某些部位,可產生快感;而刺激相鄰區域,會產生痛苦或不愉快的情緒。
③小腦:在腦幹背面,分左右兩個半球。小腦表面的灰質是小腦皮層,內部的白質叫髓質。小腦具有保持身體平衡,調解肌肉緊張的作用。
④大腦 (端腦):大腦的內部是白質,外部是灰質。大腦皮層 (皮質) 是大腦灰質,是神經細胞集中的地方,因而是神經系統的最高部位。大腦皮層有溝和裂,各溝之間突起的部位叫迴。大腦皮層的外側面分為: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
⑤邊緣系統:位於大腦內側深處的邊緣,包括扣帶迴、海馬迴、海馬溝及其附近的大腦皮層,以及丘腦、丘腦下部、中腦內側被蓋等,是一個統一的功能系統。邊緣系統與動物的本能活動有關,還與記憶、情緒有密切關係。在種系進化階梯上,哺乳動物以下的有機體沒有邊緣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