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Yuuna

Yuuna

人本主義&認知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
1. 代表人物:馬斯洛、羅傑斯

2. 研究對象:人格

3. 研究方法:整體分析、個案研究、現象學

4. 主要觀點

(1) 人性觀:認為人性本善;強調人性的顯著特點是「持續不斷地成長」;認為人性是自主的,是能進行自我選擇的;把人當作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

(2) 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和重視個人的基本需求,尊重和重視自我。關注人的價值,強調人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3) 需要理論: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表現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源泉。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

趙氏口訣:三性本需要

5. 歷史評價

(1) 貢獻:人本主義被稱為除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之外,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主張人性本善,注重對人性的研究,具有人文關懷的思想。對傳統心理學的某些批評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人本主義的研究理念沖淡了心理學的純科學色彩」。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兩大特徵之一,另一個特徵是「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去研究人性」。

趙氏口訣:三文沖淡

(2) 局限:人本主義錯誤地理解人的本質,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因而對人內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從個人出發的。此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許多主張帶有綱領的性質,所使用的名詞缺乏明確的定義,也沒有具體說明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使得其理論難以得到檢驗。

趙氏口訣:本質、主張、方法

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皮亞傑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1967 年,奈瑟爾出版了《認知心理學》一書,標誌著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誕生。

**1. 代表人物:** 皮亞傑、奈瑟爾、紐維爾、西蒙

2. 研究對象:信息加工過程

3. 研究方法:反應時法、口語報告法、計算機模擬

4. 主要觀點

(1) 關注人腦所發生的心理事件,如人是怎樣推理、記憶、理解語言、解決問題、解釋經驗、獲得道德標準和形成信念的。

(2) 主體在學習中不是機械地接受刺激,被動地做出反應,而是主動地、有選擇地獲取刺激並進行加工。

(3) 使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來解釋人的認知過程,即把人腦比作電腦。

(4) 認為認知歷程包括信息的接受、儲存和運用。

趙氏口訣:關注人腦、主動加工、比作電腦、認知歷程

5. 歷史評價

認知心理學在 20 世紀 50 年代以後迅速發展。近年來,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結合,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科學家認為,只有揭示心理活動的腦機制,特別是認知功能的神經生理學機制,才能真正揭示腦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點。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學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